来源:张掖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:2025-05-15
自幼施教??严慈兼施
【原文】
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:怀子三月,出居别宫,目不邪视,耳不妄听,音声滋味,以礼节之。书之玉版,藏诸金匮。生子咳?,师保固明,孝仁礼义,导习之矣。凡庶纵不能尔,当及婴稚,识人颜色,知人喜怒,便加教诲,使为则为,使止则止。比及数岁,可省笞罚。
父母威严而有慈,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。吾见世间,无教而有爱,每不能然。饮食运为,恣其所欲,宜诚翻奖,应诃反笑,至有识知,谓法当尔。骄慢已习,方复制之,捶挞至死而无威,愤怒日隆而增怨,逮于成长,终为败德。孔子云: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。”是也。俗谚曰:“教妇初来,教儿婴孩。”诚哉斯语!
—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教子》
【译文】
古时候的圣王施行胎教之法:后妃怀孕三个月的时候,就搬到其他宫中居住,眼睛不看丑陋的东西,耳朵不听胡言乱语,所听音乐和所嗜饮食等,都要受到礼仪的节制。君王还把这些胎教之法写在玉版上,藏在金柜里。胎儿出生后尚在襁褓中时,就选定了太师、太保,为之讲授孝、仁、礼、义之道。普通老百姓家纵然不能做到这样,那也应在婴儿能识人脸色、知人喜怒时,就加以训导,教育他们做大人允许做的事情,不允许做的事情就不能做。这样,等到孩子长大几岁时,就可以少挨甚至是不用挨鞭笞的惩罚了。父母对孩子既要保持一定的威信,又不能丧失慈爱,这样子女自然会尊敬谨慎从而产生孝顺之心。我见到现在有一些父母对孩子不讲教诲而一味溺爱的,往往不能如此。他们对孩子的饮食起居、言行举止过于迁就,不加管束,该批评时反而夸奖,该训斥责骂时反而一笑了之,等孩子懂事了,就会觉得行事本当如此。等孩子骄纵怠慢的习惯已经养成时,再去管教,纵使鞭打得再厉害,父母也难以树立威严了。而且父母越是愤怒,子女就越是怨恨。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,最终会成为品德败坏的人。孔子说:“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,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。”就是讲的这个道理。俗谚说:“教导媳妇要在初来时,教导儿女要在婴孩时。”这话说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——选自《中华家训精编100则》